清晖史话-昔日,为“高考”殚精竭虑的龙氏族人(上)
发布日期:2020-07-02  文章点击数为:10152  
文章来源:清晖园博物馆
分享至:

昔日,为“高考”殚精竭虑的龙氏族人

(上)



    高考在即,想必莘莘学子都蓄力已久,只求一战。老师、家长们也为了鼓励学子们迎接这一战,花了不少心思。
    是买“五三”?报补习班?还是上网课?
    是许诺了考后的外出旅游?心仪已久的物质奖励?还是随心所欲的暑假?
    考完之后,是否要开毕业宴?谢师宴?升学宴? 
    同样为子弟“高考”而殚精竭虑的,还有科举时代的龙氏族人。为求功名鼎盛,他们倾阖族之力,做了以下努力:

 

夯实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

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不论今时还是往日,读书都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。龙氏或购置大量祠堂尝产(沙田、店铺、土地等),经营生利;或成立宗祠银会,藉本生息。在丰厚尝产基础上,设立固定资金激励、资助教育。子弟求学是族中要务,各祠均划出固定资金给与充足保障;更有甚者,会划出某部分尝产为“书田”,田租专门用作资助求学。

 

 

龙姓沙田

制定因时而变的资助制度

    在整体资金来源充足的前提下,各级祠堂间建立了互相交织、层层叠叠的资助制度,并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补充——大宗祠(敦厚堂)祖尝充盈,侧重于奖励取得高等功名的子弟(如翰林、进士、举人、五贡监生等),论功行赏,重奖精英;各级分祠则着眼于支持子弟日常学业所需,文武进庠(入学)、岁考卷资、赴考程仪(路费)等均能得到一定资助,面面俱到。某些支派祠(如东门房存著堂、敦慎堂)虽尝产不丰,但助学的覆盖面却颇广,即使是对启蒙学童也有一定资助。

助初训蒙束金银一圆连助三年为止,开馆后通知值事其束金俟秋祭日乃给,不是开馆假说开馆冒领束金者,即罚该蒙胙三年。
——《龙氏族谱卷二·存著堂各欵规条开列》

    科举时代,龙氏宗族对族中子弟按所取得的功名不同,对应发放资金补助,如花红金(贺喜彩礼)、灯油金(补贴学习支出)、卷金(补贴购买试卷支出)、馆租(补贴考试使用场地支出)等;如需上京赴考,还有另外的赴京考试旅费、水脚银等,条目清晰,分层分级发放,尽宗族之所能,以补贴学子求学赴考之需。

 

 

庠生三十圆,原四两。
监生未议加,原一两。
拔优副贡五十圆,原八两。如钦赐副贡系由生员底者照送,监生底者半送。
解元二百圆,原二十两。举人一百圆,原一十二两。如恩赏举人照送,钦赐举人由五贡生员底者照送,监生底者半送。
会元三百圆。
进士二百圆,原一十六两。
状元六百圆,原六十两。
榜眼探花四百圆,原三十两。

——《龙氏族谱卷一·敦厚堂奖励章程·花红金》

 

    1905年以后,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,现代教育制度逐步兴起,中国的人才培养、选拔制度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,大、中、小学堂取代了各省、府、州、县的书院,学生毕业后就能取得功名。相应地,龙氏宗族内的资助制度也出现了调整,取消了与科举相关的卷金、馆租等项,增加了“学费”的补贴,层序分明,按不同学历、学位分阶段进行资助,并附有具体施行细则。

 

 

    难能可贵的是,龙氏宗族虽累世偏居岭南一隅,但仍能放眼世界,鼓励子弟到北京,甚至国外继续深造。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族中子弟,按省内、北京、东洋、欧美给予不同资助,学子根据族谱中的施行细则提供证明材料校验后便能支领(报销)。



在北京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校修业者,北京中学照各省中学办理。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校及同等之学校修业每年给学费二份。
赴东洋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校修业者,中学以下不给。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校及同等之学校修业者每年给学费二份。
赴欧美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校修业者,中学以下不给。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校及同等之学校修业者每年给学费三份。
以上系在北京东洋欧美学校修业专条,毋论官费自费,每学生每年得领学费每份以银一十两为率,如人数过多每年统限支银一百五十两。按份均分,不得复沿每份一十两之例,以示限制。
——《龙氏族谱卷一·敦厚堂奖励章程·民国八年乙未修订新章·学费》

 

    纵观《龙氏族谱》中关于“奖励章程”的内容,最浓墨重彩的就是上述对族中子弟读书求学的部分。可以看出,龙氏宗族把子弟读书求功名视作族中大事,倾阖族之力,确保学子无后顾之忧,足以看到宗族内部对子弟读书求仕的重视。

版权所有:顺德清晖园博物馆 粤ICP备10238815号
建议使用1366×768分辨率 IE9.0以上版本浏览器